发 布 方:盛利
联系电话: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已经出现竹编器具,竹编也用于陶胎的制作.殷商时代,竹编纹样丰富,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竹编纹饰.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除了实用性功能外还扩展其装饰性功能的应用,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高雅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金大圆盒等.竹编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浙江、云南等地.竹编工艺的门派、种类也十分丰富,如东阳竹编、四川竹编等,浙江嵊州、四川青神和渠县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2008年6月,渠县“刘氏竹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350,编号:Ⅶ-51)。
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及现状
编织工艺品属我国11大工艺美术品类之一.编织是人类最古老手工艺之一,宋代浙江东阳竹编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蓝、花篮、竹帘画等品种.至明清,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的草编、藤编、竹编等制作繁荣,并从19世纪末开始出口.[2]2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对工艺品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最困难的发展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再次发挥了日用、创汇、就业诸多的重要功能.仅创汇而言,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历史高位,竹编工艺美术品和其他工艺美术品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至于只要有竹资源的地方,就有竹编工艺厂.四川地区竹资源丰富,域内就有成都竹编工艺厂、长宁工艺美术厂、安岳竹编厂、渠县工艺美术厂等数十家生产竹编工艺品的厂家,从业人数上千人.俞樟根、龚玉文、刘宗凡、卢光华、龚道勇等五位竹编艺术家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纯属手工劳动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工艺美术品的社会需求土壤发生巨变,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与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大量工艺美术企业生产停顿,不少企业倒闭,技术人员改行重新创业,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竹编工艺品也不例外,各竹编厂的生存状况因地区和品种而各异.[2]24竹编工艺品产品总数20个,发展良好的有6个,占30%;生存困难的11个,占55%;濒危的有1个,占5%;停产的2个,占10%.
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相关部门和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停产企业和生存困难企业的调查,可以找到目前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品厂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而自然淘汰.从表2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品如瓷胎竹编等竹编工艺品大多存在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技艺人员新生力量不足等原因而举步维艰、生存困难,龚扇、竹编字画、竹帘画等则是因为技艺复杂、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生存困难.竹编工艺美术品除了上述一些具体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竹编工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知之甚少,缺乏认识.还没有把本地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支持发展的议事日程,致使不少技艺和传承人无人问津,对辖区内的工艺美术产品不甚了了.二是现有工艺美术企业(作坊)大多呈“小、散、差、低”状况,布局分散,生产条件差,市场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低.三是工艺美术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技艺人员年龄老化,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传承技艺生产条件艰苦,掌握技艺的难度大,很难招收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学员.另一方面企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培养学艺人员的经费支出和接纳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缺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2]8562“刘氏竹编”的传承、创新及艺术特色渠县“刘氏竹编”具有特定的地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考工记》强调工艺制作优质须遵循四个原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3]“刘氏竹编”也不例外.渠县境内盛产近百种竹子,尤以慈竹资源特别丰富,竹编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农户宅旁,家家种慈竹,户户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间,也有大量慈竹分布.这里的慈竹节稀筒长,质细柔和,纤维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启蔑拉丝,耐水、耐酸、耐碱,性能稳定,是竹编工艺品的上乘材料.渠县竹编工艺是用慈竹作材料,制作生产工具,编织生活用具,在此基础上衍生、创造出来的编织工艺.渠县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产品现有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百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近年来又开发出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品种,尤以竹编书画堪称一绝.2003年,渠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渠县竹编工艺技术精湛、文化品味浓郁,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它产生在以渠江镇为中心地带的全县范围内,其诞生时间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了唐代,渠县竹编业已经很发达了.至清代,渠县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非常有名,成为朝庭贡品.民国初年,渠县竹丝宫扇,精美绝伦,成为达官贵人的收藏珍品.解放后,渠县刘氏竹编业更加兴旺,品种丰富多彩,技艺精益求精,20世纪70年代后,渠县竹编工艺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实体单位也由“渠县工艺美术小组”壮大为“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厂”.渠县“刘氏竹编”工艺主要传承人刘嘉峰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编织法,不仅推动了渠县竹编工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全国竹编技艺的发展.